系统与熵

Posted by Edward on May 1, 2016

海盗还是卫兵,只有当在那一刻时,我可能才知道自己的内心,貌似有点被动了,可是,越深入了解系统,越发现选择的局限性

先从the wire开始,整个the wire围绕——打破旧的,效率低下的系统展开叙事,无论是mcnulty打破上下级指挥连,还是码头工会自谋生存,又或是为了城市整体而在特定区域进行毒品合法化,更别说政治竞选,教育改革,报业衰落,我相信没有人会怀疑这一系列事件的合理性,因为现实的的确确就是这样。

那么这个剧的结局就能表明一些作者的意图,就是轮回,旧的系统没有被打破,效率依然低下。看似打破了旧系统的一些桎槁,但似乎没有一个人比过去更开心。

这是其一,世界的公平,命运的轮回。你用错误的方法,得不到正确的结果,只是结果看似比较正确(为此你可能一生背负过去),比如伪造案件拿到资金,用于破其他案件,有人说毒品合法化算是用错误的方法得到了正确的结果了么?这个我不了解,但是如果用自由经济的角度来看,打击毒品本身就是一个不是100%正确的方法,毒品是人类的病毒,对于病毒的治疗,应该是多种方法并用,才是最优解。

接下来再说另外一部电影,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,对于bill和jobs的第一桶金,x家的可视化操作系统,两人都选择了同一个动作——拿来(在这里不讨论到底是偷还是借鉴,先暂时撇开道德)。有人说电影里面夸大了拿来的效用,省去了两人本身的努力和天才,是的,她们本身确实已经很厉害,但是人类似乎总是喜欢关注成功人士的阴暗面,故意制造一种,看吧,她的成功其实是不光彩的,这里面到底有没有自我安慰的保护机制在里面,我不知道。但是对于我自己个人来说,当自己面临x家的可视化操作系统这一宝贝时,要不要拿来,我不知道。

那么,这里的系统是什么呢?整个商业系统,大公司的短视,给了jobs和bill机会,而jobs又是靠拿来x的东西才成就了自己,抛开产生价值的x可视化操作系统到底给谁带去了最大受益不说,是不是可以说,价值的发现永远是曲折的,高效的系统(能正确,及时发现价值的社会或者商业系统)只是存在于理论中?

让每个人的价值最大化,让每个人都能贡献自己的天赋,让系统整体提升更大的工作效率,让整个系统的混乱程度降到最低,要用什么公式去解决?

那么,熵来了(简单来说,熵就是描述系统的混乱程度的一个指标)。

我们在热力学和信息论中都发现了熵的身影。

答案就在那里(热力学,信息论里),但我还不知道。

不过用心灵鸡汤的话说,就是两个字,专注——因为专注要聚合所有精力,而聚合精力,是需要强大的自律,也就是自我秩序,而秩序就是熵的对立面。

那么讨论完这些,再回头看要不要“走捷径”,“拿来”或者“盗窃”,依然没有答案,我对自己的了解程度还没办法正确的结果,也就是说,我自己还没有办法,整理出最适合自己的决策,也就是说,我还没想好做一个横行的黑胡子,背负着过去,永远漂泊在大海,还是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,劈柴喂马种树?

这也正反映出系统的困境,人类的困境,先要知道每个人的天赋,才能让这个人最大化自己的价值,而天赋如何量化,难道每个人必须点他命运中的天赋树?万一一个天生的战士,想要去做护士呢?到底是服从命运做一个士兵,还是与命运斗争做一个医生?

我想古人说的四十不惑,其实也是因为40年已经奠定了人一生的方向,不是不惑,而是明白了自己能做什么,不能做什么,40年朝朝暮暮,不是对整个系统理解透彻,而是对自己理解透彻了。三十岁时候,你可能已经看透了这个系统,只是心存疑惑/妄想自己能改变/推翻这个系统。

而那些改变系统的人,便是牛顿,爱因斯坦,便是bill和jobs。

那么信息时代又是怎么激活了时间的加速度,让这个系统比之前的工业时代更高效了呢?

答案在信息论里。

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看信息论的信息,但惊鸿一瞥中,关于它的碎片信息给了我莫大启发,以至于汗毛战栗了一整个上午。

信息的度量单位是bit。如果信息发出,而对方在还没有接收到的时候,就100%确定这个信息的内容,那么这个信息的内容的价值就是0,在数学公式里,这个信息的bit大小就是0.(这个我觉得碉堡了,想起谈判,想起谈恋爱,想起博弈,想起客套话,再次想起——information is power)

信息的死去,代表知识的重生,这句话应该不属于信息论,但是细细品味,回味无穷,我还没能把这句话的信息转化成我的知识,所以允许我引用这段信息:

所以信息是一个比知识和意义更天然、更基础的概念。在恰当地达到知识之前,人类有必要集中在信息这个概念上,比如获取信息时没必要理解其具体观点,信息流的扩散远比知识的传播更为容易。

刚才说了,当信息进入到智能的通信主体,信息就要死。但信息的死法还比较复杂,因为信息进入到智能的通信主体会产生一个“再编码(re-encoding)”的过程,也就是一个闭合反应,将信息拼凑成越来越大的组块,就好像电报的点和划拼凑成字母,字母再拼凑成单词,单词再拼凑成短语,短语拼凑成句子,句子拼凑成场景、模型、故事,这些又拼凑成情绪、情感……然后再抽象化、符号化……这个过程如此循环往复,直到没有新的信息产生为止。

这也就是为什么“重要的事情说三遍”,就是为了让听者把这个“再编码”的过程多循环几次,直到我们理解其意义,存储起来形成知识。

信息的死去,便是知识的新生。

信息的死去,便是知识的新生。

信息的死去,便是知识的新生……

通信的基本问题是,在一点精确地或近似地复现在另一点所选取的信息,这句话看似什么也没说,但是看到这句话后,我立刻有种——这句话可以写成一个数学等式的感觉!

那么,最后的最后,我赋闲在家快1个半月,到底在我的人生中将会有什么意义?

前文所说的问题,我依然没有答案。

脑海中倒是会浮现出《山月记》中的语句来:

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,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,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,遂逐渐远离世间,疏避人群,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怒和羞辱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。

前几日还说要做播客,今年定了这么多计划,还是要努力坚持下去啊!可能自我就在这过程中形成了,加固了,成熟了。